关于上虞民风民俗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4 01:53:02
关于上虞民风民俗的作文

关于上虞民风民俗的作文
关于上虞民风民俗的作文

关于上虞民风民俗的作文
上虞民性素称敦厚,“习勤俭,安耕织;勤诵读,尊师友;廉耻为尚,气节相高”.旧俗礼仪与绍属各县大致相同.
  耕作
  解放前,农民靠天种田,农事中诸多迷信习俗.每年除夕去田头祭田公田姆(即土地神),以求来年丰收.收割新稻,新米饭先祭祖宗、祭灶神.正月十四晚上,村民手执火把、扫帚去田边烧茅草,谓“迎神驱虫”.村中第一家拔秧种田(俗称开秧门)忌“地火日”(也称土旺日),以防地火烧死.播种时忌递秧,以为递秧易发手掌风.视妇女跨越农具为不吉利.妇女遇到搁置在道路上的农具须绕道而行.遇久旱不雨,农民即群集向龙神求雨.遇虫灾,迎神驱虫;亦有把破扫帚倒插田中,意为“请扫帚神驱虫”.解放后,以上旧俗基本上被革除,科学种田逐渐普及.
  主食
  以食稻米为主,大小麦、玉米(俗称六谷)、番薯等杂粮为辅,崇尚节俭,有“吃3年烂饭起幢屋”的俗语.平时一日三餐,农村农忙时增加一、二餐点心.遇灾年水稻歉收则吃麦粞饭、瓜菜饭,甚至挖采野生植物蕨根、马兰头等充饥.农村多食涨性好、出饭率高的早米,晚米用作舂年糕.糯米多用来做酒和制点心.吃饭时忌用筷子敲碗,忌用脚踩饭粒,忌吃镬心饭,镬心饭留待下餐煮饭时做“饭娘”,提高出饭率,招待客人或做重活时才烧煮不掺冷饭的纯米饭(又叫光棍米饭).70年代以来,县内粮食连年丰收,群众用粮水平不断提高.
  服装
  清末民初,农村一般群众多用自治土布手工缝制服装,城镇开始出现“洋布”(机织布).天热时服饰为大襟短衫,上层人士多穿中式长衫,外套背心或马褂,素有“潮烟煤头纸,长衫马褂子,头戴红顶子”的俗语.妇女穿大襟衫,有的外套背心,下系围裙.所用衣料贫富相差悬殊,富者多穿绢纱绸缎.20年代以后,城镇青年女子曾流行穿旗袍.30年代起,城镇青壮男子中流行中山装、学生装.男女服色以蓝、黑、藏青、驼灰为主,儿童穿着大红大绿,较为鲜艳.解放后,男女均流行穿列宁装、中山装、工人装、青年装.70年代末以来,中外各式时装传入县内,服装开始向多色调、多式样方向发展,棉布已为化纤、毛料取代.
  居住
  农村大都聚族而居,村落朝阳背阴,住房有泥木结构、砖木结构、石木结构等.大多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坐北朝南谓之“朝南享福”,但忌朝正南,以为正南与南极星相冲克,要绝后,只有庵堂、庙宇、祠堂才朝正南.平房、楼房多为三间一体或三间两居头,楼房前后有窗称“双开口”,只前面有的称“畚斗楼”.有的堂屋无楼板,以备红白两事.豪富人家深宅大院,有台门天井.沿海沙地多为草房,通常二间一披,俗称“稻桶屋”.旧时造屋颇多禁忌,先请风水先生定向,择日动工.新屋右侧不能高出或突出于邻居的老屋,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否则左边人家要丧丁破败.上梁时要披红避邪.上梁后梁上挂一只麻袋,内放一只活雄鸡及秤、斗谷麦等避邪物和祭品,梁上贴横联,上书“紫微高照”等.抛上梁馒头,第一双馒头由户主长辈用被单布接住.晚上办上梁酒庆贺.以为“青龙怕灸,白虎怕臭”,故灶间建在右边.80年代以来,建房以砖混(混凝土)结构为主,且多为二层晒台楼屋,讲究宽敞明亮,美观实用,造屋时求吉利的习俗基本沿用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