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唯心OR唯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8:54:41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唯心OR唯物?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唯心OR唯物?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唯心OR唯物?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唯心OR唯物?
既非唯心,亦非唯物.为何?
学过《辩证唯物主义》的人都知道,唯心主义的定义是“谁是第一性的”:是意识还是物质.因为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以毫无疑问,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意识在佛教中也是属第二性的!这跟马克思主义理论毫无冲突之处.佛教从来没说过意识是第一性的之类的话,相反,对意识持彻底否定的态度,认为一切意识都是虚妄不实的,是“前尘幻影”在人心中留下的“虚妄相想”,简称为妄想.因为意识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所以佛教劝修学的人要离妄证真(去妄存真),去求那个真实的.
真实的是什么?唯物主义认为是物质,佛教认为是心.这里面,心属于物质,但又超越了物质,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一种突破.
佛教在说一个事物时分“能”与“所”,如“能思”“所思”,“能想”“所想”,我们现在所说的意识,属佛教中“所思所想”,按对象的不同细分为“色声香味触法”.
至于“能思能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是人脑,佛教认为是心,又称为识,按功能不同细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其中“意”,就是“意识”.这里又出来了一个“意识”,但佛教中称的“意识”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识,它是意识的载体,是一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东西,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的“物质”范畴.
我们说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佛教说是心的产物,这个心是个很特别的概念.这个心前面说过了,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意识的概念,而是一种“物质”的概念,但又不是人脑,也不是心脏.这是古人对物质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认识.
佛教要否定的不仅是意识,也包括由意识反映的物质世界,是一种双否定,是对物质世界的另一种认识.即佛教除像唯物主义一样认为意识不实之外,同时也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物质都是运动变化而不实的,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原理.
对这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心,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佛教认为也还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还不真实,所以称之为“妄心”.“妄心”由“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心组成,构成人类或者说一切动物“能思”的物质基础.但这六种心(实际上是八个,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是由一个本体变现的,是一个本体的六种功用,这个本体也称之为心,为区别于“妄心”,称为“真心”.这个真心既通达人心,也通达于一切万物,是宇宙一切万物的本体.道家称之为“道”,儒家称之为“理”.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心,说的就是这个真心,它不具有任何意识在里面,因而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所以,称佛教或“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说法是唯心主义,是站不住脚的.
这里可以引证《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万事万物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一种“客观存在”.
这种本体是什么样的,没法描述.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以名之,强名曰:道.它观客存在着,人们可以感知它,但没法描述它.像佛教中说的,“不可以说它有,也不可说它没有,也不可以说它又有又没有”等四类.它没有一个具体的实体,它比虚空还虚,如“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但它又具有觉知功能,不是没有就什么都没有,不是彻底的断灭空.
说到底,儒、释、道并不属于唯心主义,只能说是对物质世界的不同层次的探索与认识,是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螺旋上升.恰如马克思在评锡兰佛教中所说的那样:一、泛神派是唯物主义最高形式;二、无神派是此泛神派更高级.佛教在哲学上是无神论者,佛像是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