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01:01:29
中西方文化特点

中西方文化特点
中西方文化特点

中西方文化特点
传统方面: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思维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直觉整体综合.
隐私方面,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
客套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餐饮习俗,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行为规范,比如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风俗习惯,中国人对龙有着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西方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为恶.中国人将红色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而白、黑两种颜色为“不吉利”的颜色.因此在重大节日或者婚礼上会穿红装、挂红灯笼、贴红“喜”字.而在丧礼中,人们都会穿黑或白颜色的衣服,代表对已经过世人的哀悼.但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外国新娘则穿白色,表圣洁,参加晚会时中国女性一般穿黄色或紫色的衣服,表高贵,而外国女性则穿黑色的衣服,表典雅.(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断深入,中国人的一些观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会穿白色婚纱)
饮食文化,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宗教信仰,中国以儒学为核心,以佛教为宗教的文化体系和西方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带来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666”在中国是吉祥数却是魔鬼复活的日子.
这个应该够特点了.科技方面: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
二、住留期:工业经济使西方文化达到鼎盛
西方的物质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人类展示了物质境界的光华,使神学中对物质境界的描述成为人类社会中的现实,并向东方文化展示和证实了物质运动的力量.西方的物质文化因此而与东方文化并列,但是,西方的物质文化呈上升趋势,东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趋势.
从“分子论”到工业经济的鼎盛,或者说是到知识经济的前夜,这是西方物质文化的正向发展时期,主要特征是创造崭新的人类物质境界,完成人类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思想境界不高,思维空间很小,所看到的是与人类生活很近的物质范围,再往宏观和微观深入,对稍微远离人类生活的物质运动,就很难看到了.而且,人们越来越偏重于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对物质本质认识的那种科学发现会越来越少.
这个时期,西方物质文化的发展极其迅速,并很快以物质的发展力量而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质观念从神学中拉出来了,而且由于高速发展的惯性,以物质的有形、凝重和光华,牵引着人类的心灵,人们趋之若骛.西方物质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涡,使整个世界文化都旋进去了,工业经济创造的物质奇迹,显示的物质力量,使西方的物质文化达到了鼎盛.
三、败坏期:知识经济使西方文化败相显露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决定精神的,西方社会从物质文化中获得了精神的快乐,但是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使精神变成了物质的奴隶,甚至堕落为促使物质文化败坏的“腐蚀剂”,因为西方物质文化的精神是附属于物质的.
西方物质文化的内涵随着工业经济的日益发展而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过去有新的科学原理出现,人们便以此加深对物质本质的认识,增强文化的精神内涵,扩大认识的思维空间.到后来,新的科学发现,激发的是人们用新科技去搞经济竞争,去显示国家实力,甚至搞国家霸权主义,不太关注物质本质是个什么东西,不太注意新科技思想对文化精神内涵的增强,不太理会新科技是否会扩大人类对宇宙和物质认识的思维深度,人们的目光越来越短浅.
高度发达的物质境界,太快的物质发展速度,物质文化缺少人类精神的制约,使西方物质文化的败相显露.金钱政治,黑社会,贩毒,偷税,走私,色情,恐怖,霸权,核竞争,同性恋,嬉皮士等,这些丑恶现象不仅泛滥,而且还被制造成商业文化以图赚钱,商业意识导致黑色文化的产生和泛滥,是西方文化发展的悲剧.
知识经济被人们推崇,但是对西方文化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过去,孔子有一句话:“学而优则仕”,讲的是把经书学深学透,你就能“齐家卫国”,干一翻为国为民的大事业.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有一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与孔子那句话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经学不是知识,而是对精神与物质共性的揭示.知识却是“见物不见人”的物质文化,不管人类精神是什么,不管掌握知识的人是什么德性,人们只推崇物质知识,不注重文化精神.所以,这样的知识越多,当然是“越反动”的,因为它干扰、破坏人类精神的发展.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物质文化至极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是祸不是福.知识,以其物质性挤占了人们心中的精神空间,以其概念和定义使人的思维空间局限于物界,断掉了与心灵空间的沟通和交流.长期陷于在知识中思维,人们可以不管知识的用途是否会损害他人或社会,所以会出现高科技犯罪现象.在中国经学中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常读经书的人,经学学得越高深,越不会到社会中去犯罪.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知识程度越高,社会的安全隐患就越大,因为一旦出现科学狂人,出现精神极度空虚的具有高知识才能的人,他们一旦不好的德性发作,就会对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在知识经济社会,物质的光华和凝重会象黑洞一样吞噬着人的精神光辉.古人说:“福兮祸所伏”,在知识经济社会物质的光彩下伏着巨大的祸事,这是西方物质文化末期出现的败坏现象.
回答者:匿名 10-24 18:07
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不全面,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