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浪淘沙》是这首: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7:00:05
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浪淘沙》是这首: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浪淘沙》是这首: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浪淘沙》是这首:
白浪茫茫与海连,
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
遂令东海变桑田.

白居易的《浪淘沙》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浪淘沙》是这首: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白居易《浪淘沙词六首(选一首)》赏析
  浪淘沙词六首①(选一首)
  借问江潮与海水②, 何似君情与妾心③?
  相恨不如潮有信, 相思始觉海非深.
  [注释]
  ①浪淘沙:唐教坊曲名,《乐府诗集》列为近代曲辞,所收白居易、刘禹锡之作都是七言绝句,与五代、宋以后的长短句不同.②借问:假设的问话.③何似:哪里像.
  [赏析]
  这是一首女子抱怨丈夫久出不归和自诉深情的小诗.健康活泼,笔墨简洁,塑造了一个大胆而深情的女子形象,富有民歌气息.
  全诗都是一个多情女子的独白.“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了?”是一个假设的问句.女主人郁闷已久,爱情炽烈,对着江潮、海水发泄自己的不满.这里“江潮与海水”的描写,意义有三.其一是为了扣住题目“浪淘沙”;其二是借喻女子的内心如波浪起伏的江潮那样不平静;其三,江潮与海水事实上并不像“君情与妾心”,而此处“何似君情与妾心?”却反过来责备它们为什么不像,似乎江潮、海水本来是像“君情与妾心”的,现在不像了.这样的描写可以显示出女子的天真和她对爱情的执着.“相恨不如潮有信”是责备男方的久出不归.封建时代,男子重利轻别离是很普遍的现象,为了经商或仕途,很多人抛下自己的妻子、情人远走他乡,久出不归,使很痴情的少妇独守空闺,自怨,自怜.李益《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就是反映了这种情况.海水朝潮夕落,终始有信,潮有信而人无情,两相对比,愈加显出男子的负心薄情.也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多情.所以末句说“相思始觉海非深”.原来她对那个无情薄信的男人是又恨又爱,愈是恨其不归,相思之情也愈是炽烈.故深沉如大海,也终不如多情女子的相思之情深了.
  作品刻画女子的心理活动很成功.虽是短短四句话,却借助于江潮与海水这两两意象,在反衬、对比中,把女子心理变化的转换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