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中西文化的视角上,谈谈你对大学精神的看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6:16:46
请在中西文化的视角上,谈谈你对大学精神的看法

请在中西文化的视角上,谈谈你对大学精神的看法
请在中西文化的视角上,谈谈你对大学精神的看法

请在中西文化的视角上,谈谈你对大学精神的看法
中西文化
近年来,由于资讯发达,中西文化在表面上虽已不若往日那般差异,但在思想根源上,却依然南辕北辙;而这两种文化,也同时受到科技文明的变化而带来的种种挑战与冲击.
一、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依据人类学家克罗伯(A. L. Kreober)的统计,文化的定义高达一百六十种之多,兹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
(1)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人类社会由野蛮至于文明,其努力所得之成绩,表现于各方面的,如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学术、思想、风俗、习惯、器用、制度等,其综合体,则谓之文化.”
(2)克罗伯说:“文化是一些经由学习及传递而有的反应、习惯、技术、思想和价值,以及所引致的行为.”
(3)人类学家希伯(Paul G. Hiebert)认为:“文化是一个经由学习,且反应社会特质的行为、思维以及产品的综合体系.”
(4)文化历史学家道森(Christopher Dawson)说:“文化乃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经济需求而有的共同生活方式.文化代表着生活及思想的复合物—包括行为方式、信仰形式、价值标准、技术、符号及机构.”
因此,综合上述意见,宣教学家路兹别克(Louis J. Luzbetak)总结出文化本质上的三个特性:
1)文化是人生的蓝图或规划;
2)文化是社会所拥有的;
3)文化是经由学习得来的.
因此,那些艺术作品,或可观察的行为反应、仪式、社会关系等,都只是文化的“表现”,而非文化本身.
一、普世性的文化危机
当我们正迈入二十一世纪之际,我们站在一个历史重要的转折点.不仅中国文化面临危机,事实上,全世界的文化都在进行全面的反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固然有些是我们中国社会独有的问题(譬如:我们历史和文化的包袱),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是全球性的,例如都市化和工业化所造成的社会的、环保的、家庭的、教育的种种问题.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由于时空和环境的因素,中国在这个关键性的时刻,感受到的“文化危机感”,似乎特别地沉重,也特别地紧急.因此文化问题是目前海内外中国知识份子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1980年代,中国大陆有所谓的“文化热”,许多人热烈地讨论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及何去何从,其热烈的程度,可能是五四运动以来所仅见.
因此,中国的知识份子,无论国内海外,从未像现在这样同心协力地来全面展开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与改革.再加上东亚经济的发展,引起西方国家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东亚文化之关注与兴趣.正如中国大陆学者汤一介所说的,“中国文化更新已成为全球多元文化体系中,一个格外令人瞩目的话题.”
今天中国社会,不容否认地,也正面临极大的危机.我们的挑战不仅是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其实我们最大的挑战乃是文化层面的.
中西文化差异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哪怕成家立业,另设门户,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美国人却不同,子女一到成年,就会离巢而飞,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也不再理会,更休想赡养父母或几代同堂了.
对于中西文化的这种差异,在中国城表现得尤其明显.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来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为父母代付钱也理所当然.常常碰到这种情形,已成年子女抢着为年迈的父母付钱,双方抢来抢去,争个半天.老外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搭界.甚至有些小孩买东西,也得自掏腰包,用他们帮助父母做家事挣得的零用钱来支付.每当我伸长手臂,接过比柜台还矮的小孩,从口袋上的钱包取出的钱币时,心中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难过,真想责问站在一旁的家长,为何不掏钱?而那些已成年子女,在金钱上,和年迈的父母,同样经济分明,年迈父母从干瘪的钱囊中抖抖索索掏钱时,他们却是心安理得,丝毫不为之动容.
曾有一位大客人,住在高级白人区,是个医生,每次来都要买上几千块的东西.有一次陪纽约来的母亲来买东西.老板见是大客人,不敢怠慢,亲自接待,带他们上楼看贵重物品,好半天才下来,老板忍不住发话了,“老太太真挑剔,什么都看不上”.在楼下,老太太挑中3个总价为50美元的景泰蓝小盒子及一个等价的粉红水晶小象,她拿在掌心把玩着,爱不释手,一会说要买象,一会儿又说买盒子,再三考虑着.我心中不免嘀咕了:既然喜欢,为何不爽快买下,真是个吝啬鬼.这时,站在她旁边的儿子有些不耐烦了,对母亲说:“你只有50多块,只能买一样,等你回纽约,汇钱过来,老板会帮你寄去.”噢,我错怪老太太了,原来不是她挑剔、吝啬,而是她实在没钱.心中顿时五味杂陈:难怪美国人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没有中国人这么高,这个挥金如土的医生,宁愿看母亲失望而归,也不愿为母亲尽一点孝心,付一点小钱.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培养出了个有钱的儿子,父母却沾不到一点光.
这就是现实的美国,儿子可以是百万富翁,父母却照旧穷困潦倒,和中国人的“母以子贵”,“一人得道,合家升天”的中国传统天差地别.
如今,家庭、亲情观念强的中国人来到了美利坚这块土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尊老爱幼的美德难免不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但愿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坚持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让中华文化这朵奇葩,在美国各族裔的百花园里绽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国是大陆文化
西方是海洋文化
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生成背景的文化
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
这种不同的生成背景,包括地域地貌、气候气象、自然生态、风土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等差异而形成显著区别.
主要区别:大陆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海洋文化是一种商业文化,
两者代表人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早先,人类只能在陆地从事生产与生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从陆地走向海洋,使陆地与陆地沟通,促进航海与商品贸易的发展.
大陆文化
大陆文化因受山岭江河阻隔而造成狭隘性与封闭性,因对土地的私人占有而产生封疆与世袭观念,又因土地占有的面积大小与山岳的高低形成等级制度.
陆地是稳定的,农业社会要求稳定,风调雨顺;封建政权的代号为“江山”,即使说“四海为家”,也是以四海为边界.传统所谓“六合”、“四方”一般都不包括海洋,明清实行“海禁”政策,也把海疆排除在外.安土重迁,安贫乐道,惜别怀乡,这些都是大陆文化的生成背景:封闭,保守,墨守成规,求稳求太平,害怕社会变动.
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大陆文化虽然平和,厚重、典雅、精致,其局限性则是很明显的.
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海洋的广阔与一望无际而表现出大气与开放姿态(李白诗:“海水不满眼,观涛不称心.”);又因海洋无法私人占有而形成平等观念,密切了人间关系(“同舟共济”“风雨同舟”).
海洋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天风海涛,最能启迪人们想象与幻想;而险恶的风波,又能培养人们的冒险精神,使航海成为勇敢者的事业.海洋是流动的,变化的,宽容的,有较大自由度(普希金诗:“大海,自由的元素.”),较少狭隘观念与保守思想.海洋又是积极的,进取的,浪漫的,有广阔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开拓人的心灵世界.这些构成了海洋文化大气、强悍、机智、热情、浪漫、生气勃勃、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基本特征,也构建了海边民豪爽、旷达、灵活、容易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的心理素质.海洋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是一种城市文化、市民文化,体现了人类文化最新发展成果,有鲜明的时代标志.其外延涵盖当代的科技发明、商业流通与社会进步;其内涵包含近代的民主理念、平民意识与自由思想,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
它不仅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更具有时代性与世界性,标志当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以上就是1.对中西文化的思想与看法 这问题的答案.
2.国学能否现代化,如果能,如何现代化
就第二个问题我想问一个问题,你知道啥叫国学吗?
我们国家是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老文明的东方古国,之前是还有几个文明古国,但它们的历史都已近断代了,不是像咱们国家一样一直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延续下来的.咱们国家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优良传统及美德,还有着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国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诞生的,它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一个集合体.
国学它原来是指国家学府,即古代中国、朝鲜的中央学府,为官学体系的最高学府.
虞之上庠,夏之东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汉后之太学,隋后之国子监,皆为国学.
而今我们谈到的国学是指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查阅国际君友会资讯中心的国学词目有如下定义: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具体点说就是: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下面讲讲国学与西学的相关知识
国学发展
西学东渐诞生国学.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国学与西学的论战. 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
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分流的发展. 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艺、文化知识科学化的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
中华国学其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国学”应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其中诸子百家,包括“儒、释、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为天地立心”之学;其中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古代,“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贵族子弟在太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所需之术,是在古代“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乃是“为生民立命“之术;其中五术,乃是 “为往圣继绝学”、“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包括“山、医、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为“迷信”,那些轻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际”关系的学问的人,其实他们很少站在与人生存在状态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的立场上,去认真的探究天人之际的真切意蕴与内在价值,去拉近生命存在与天人之际之间的间接和直接联系,在传统与时代、学问与生活中架设一架沟通的桥梁.
大国学论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 有鉴于此,今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现代“华学” 学者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谓“华学” (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一切反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论和舆论,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践踏,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论,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
人文“大国学”论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导陈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纳各种文化,并且保持各种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这里,人文“大国学”论不排斥科学,应与现当代西方科学思想和谐共生.实现陈思和教授所说“多元与规范文化的通体生存”状态,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彼此之间应互不排斥.
五术六艺与诸子百家之学可以和谐共生. 五术六艺从诞生开始与就诸子百家连体共生,如果没有五术六艺,也就没有中国文化,没有中国哲学,否定五术六艺等于否定中国哲学,将中国哲学拖入虚无主义泥潭沼泽万劫不复.这是一种繁荣与腐朽共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把五术和六艺取缔,中国民间信仰和伦理将失去土壤与根基,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没有烧掉的《易经》能生存发展到现在,很能说明问题.陈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种文化形态的存在,这个文化自身才可能变得多元和丰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只有是更加的中国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以上就是关于何为国学,及它的发展,还有传统文化的价值.你想想国学它该怎样现代化呀?
下面再补充一些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知识
传统国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它是新一代应该了解的知识之一.
大国学概念的衍生:国学、汉学、中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国学教育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分为小国学圈与大国学圈,小国学圈仅仅限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国学圈则囊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随着西学渐淫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国学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
你说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不是很无价呀!赞同1| 评论

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和我们中国这种夏夷二分,以及以夏变夷的基本传统,基本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希腊文化的和谐、罗马文化的功利和物欲、基督教文化的唯灵和二元分裂,再到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对以往文化精神特征的融合等,通过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的分析,总结出一条属于西方文化精神变迁的融合更新模式:西方文化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的,是不断地跃迁、不断地相互否定的。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协调...

全部展开

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和我们中国这种夏夷二分,以及以夏变夷的基本传统,基本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希腊文化的和谐、罗马文化的功利和物欲、基督教文化的唯灵和二元分裂,再到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对以往文化精神特征的融合等,通过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的分析,总结出一条属于西方文化精神变迁的融合更新模式:西方文化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的,是不断地跃迁、不断地相互否定的。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协调的现实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现世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肯定,是内敛的。而西方传统文化精神则是“超越的浪漫精神”,其基本特点是以彼岸性的神人关系为目的,通过超越性的宗教意识来实现文化和社会的自我否定。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的表现,在于中国文化重现世,尚事功,学以致用,而西方文化重思辨,尚超越,学以致知。
通过中国文化“不变应万变”和西方文化“大变化、大超越”的比较,就会发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优劣之处。西方文化所具有的超越精神常常提醒人要注意自身的有限性和理性本身的缺陷,这种缺憾意识导致了西方哲学中的怀疑论,也就是不断地反省自身和批判现实。中国人的自由观念历来就缺乏一种规则意识和秩序意识,发展到极端就是老庄式的自由,天人合一,随心所欲,完全的解放。这种自由固然很吸引人,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却没有可行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