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思乡的古代诗词曲3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3:40:43
有关思乡的古代诗词曲3首

有关思乡的古代诗词曲3首
有关思乡的古代诗词曲3首

有关思乡的古代诗词曲3首
1、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释】
  ①邯郸:唐县名,今河北邯郸市.
  ②驿: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③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
  【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店(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农历冬至.
  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
  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题解】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句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评解】
  白居易的五七言绝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约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二十七.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
  2、高适
  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赏析】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3、李白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3)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韵义】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