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字的由来 400作文要填北京的 胡同名、商店名、地名(名字有特殊含义的),4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9:02:37
( )名字的由来 400作文要填北京的 胡同名、商店名、地名(名字有特殊含义的),400字作文

( )名字的由来 400作文要填北京的 胡同名、商店名、地名(名字有特殊含义的),400字作文
( )名字的由来 400作文
要填北京的 胡同名、商店名、地名(名字有特殊含义的),400字作文

( )名字的由来 400作文要填北京的 胡同名、商店名、地名(名字有特殊含义的),400字作文
文华胡同名字的由来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 的四合院.因此,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
文华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佟麟阁路,西至闹市口大街.全长454米,宽约3米.明朝属阜财坊,称石驸马街后半边胡同.清朝属镶蓝旗,乾隆年间称后闸;宣统年间称石驸马后宅,又称后宅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改为文华胡同.现属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办事处辖界.
为纪念李大钊,1965年北京市政府将石驸马后宅改为文华胡同.文华胡同24号,是李大钊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住所,后来又成为国画大师黄宾虹的寓所.李大钊故居不久将向公众开放,封尘的传奇历史,等待着您的解读.
文华胡同这个名字,是1965年整顿地名时,为了纪念李大钊才改的.它原来的名字叫石驸马后宅.说起石驸马后宅名字的由来,还真有一段历史掌故呢.
在明朝这一带属于阜财坊.据明史记载,明宣宗的二女儿顺德公主下嫁石,驸马宅邸就在这一带.后来,人们就将驸马宅邸的大街叫做石驸马大街.不过,石这个驸马的下场也不太好.当时大宦官王振权势熏天,残酷打击、肆意诛戮不奉承他的官员,甚至连皇亲国戚也不放在眼里.“驸马都尉石詈其家阉,振恶贱己同类,下狱”.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白话,意思就是驸马都尉石叱骂他自己家的太监,王振觉得这是骂和自己一样的人,很是厌烦,就找机会网罗罪名,把石下了大狱.成化十六年,石与顺德公主合葬在今天石景山区琅山村一带.
石驸马大街后边的小胡同,起初叫石驸马街后半边胡同.乾隆年间称后闸胡同,宣统年间又称石驸马后宅,简称后宅胡同.
文华胡同旁边还有新文化街、文昌胡同.新文化街是为纪念鲁迅而命名的,文昌胡同曾有一座张学良的宅第.三条胡同都带“文”字,李大钊、鲁迅、张学良又都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这在北京的胡同中,也是罕见的.

中秋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全部展开

中秋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春节的由来
据介绍,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