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和周邦彦《苏幕遮》的译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2:03:24
李煜《虞美人》和周邦彦《苏幕遮》的译文

李煜《虞美人》和周邦彦《苏幕遮》的译文
李煜《虞美人》和周邦彦《苏幕遮》的译文

李煜《虞美人》和周邦彦《苏幕遮》的译文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
  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的年龄已经变老.问您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
  【简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苏幕遮 ( 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翻译】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雨后天晴,鸟雀欢快的鸣叫,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今钱塘),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故乡的我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小船,我的梦中来到了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简析】
  此词上片记景.起头描写的静景,焚沉香以消溽暑,这二句的环境安静非常.三四句出现鸟叫,并点出昨夜下雨,并有动景——鸟雀的动作,表示晴天到来,气氛轻松愉快.五六句清秀的工笔细描,极具形态又仿若音乐在耳.以荷花形态动作的轻快结束上阙.
  下阙抒情相对上阙缠绵倍至.又用词白话,大不同他精工细腻的风格.一二句点出现在住的地点非家乡.三四句思乡之情溢于纸外.五句低问家乡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以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后两句就进入梦中.层次分明,分工细致,线条流畅.从实地荷忆旧曰友,又梦入旧地荷,变幻莫测.
  从上面的分析,在我们的面前可以出现这样一个情景:五月盛夏的汴京的一个早晨,昨夜刚下过雨,闷热非常,很潮湿,主人刚醒;嗅到昨夜消溽用的沉香残味,听到周围的鸟叫,更显静寂,并起身看鸟儿那可爱的动作.屋外荷花雨后正盛,在曰出之后,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之后作者陷入回忆,思念故乡,梦回故乡……
  这阕词同周邦彦以往词一样,炼字多有胜处;上阙后三句更为佳句,堪为荷中描写的终结者.王国维曾评:“美成《青玉案》词,“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第三十六则;青玉案当为误记) 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曰荷花别样红”多的是清雅的韵致;在小巧雅致上,也胜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仔细分析它:清新的绿荷叶面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其后一“举”字令绵绵的上阙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
  除了上面三句,上阙起头“燎沉香,消溽暑”,即知主人早晨刚醒.“溽暑”二字仄声,闭口音,读起来有无限的困倦意思,这也是作者醒后第一感觉——困乏和沉香的嗅觉.进而“鸟雀呼晴”,听到声音了,“呼”一字更显人性化了.在作者心中所有的一切是那么可爱,并且是静中的闹,恰似“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写法,以陪衬周围的静.四句“侵晓窥檐语”则从视觉上感觉;听到鸟叫,就想起来看看,之后就看到荷花,又引起了回忆,脉络清晰明了,却很细致,小处合乎情理.
  下阙则是分述两地——“吴门”和汴京,通过荷花一景引起两地之别的感受;分述家乡的“渔郎”和汴京的“我”,之后又回到梦中的荷花,归于荷花结尾.描境抒情的手段端是明白,却暗合情理.前片描景,精工细致,有景无人,处处写实;待下片过来,又画活全局,意境全开;又从对家乡回忆和追问透出淡而浓的乡愁.且这首词下片语如白话,未用典故,未化用诗句,大不同他以前的词.字里行间从容恬淡又夹着苦涩,确实非常人所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