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王安石 普希金 安徒生 弗罗斯特的个人简介和他们分别被称为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8:56:56
名人简介王安石 普希金 安徒生 弗罗斯特的个人简介和他们分别被称为什么?

名人简介王安石 普希金 安徒生 弗罗斯特的个人简介和他们分别被称为什么?
名人简介
王安石 普希金 安徒生 弗罗斯特的个人简介和他们分别被称为什么?

名人简介王安石 普希金 安徒生 弗罗斯特的个人简介和他们分别被称为什么?
王安石: http://www.teacherhome.com.cn/TeacherHome_RS_01/SID-H101/SID10001/RID-TT6/RID-H75/1000100057476.DOC
普希金: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025195.html
安徒生:安徒生生平及作品简介
安徒生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丹 麦)
(1805——1875)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于朋友——商人麦尔乔家中.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早期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其后又不断发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渐搁笔.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安徒生年表
1805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费恩岛奥登塞小镇.
1816年11岁时父亲过世.
1819年14岁时独自离家到哥本哈根,寻求创作机会.
1822年8月发表作品《尝试集》,含诗剧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无出版机会,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10月,进入中等教会学校补习文化,共读六年,对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过这六年中大量阅读名家作品,也练习创作诗篇、歌剧.1827年,离开学校回到哥本哈根.发表诗歌,受到 上流社会 评论家称赞,鼓起安徒生对写作的信心.
1829年,写出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出版,第一版销售一空.出版商立刻以优厚条件买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从饥饿的压迫中解脱.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诗集.
1830年,初恋失败.开始旅行;第二本诗集出版.
1831-1834年,恋爱再度失败,遭逢母丧,不久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
1835年30岁时开始写童话,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作品并未获得一致好评,甚至有人认为他没有写童话的天份,建议他放弃,但安徒生说:“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
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
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
19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
1867年,被故乡奥登塞选为荣誉市民.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
安徒生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6):《即兴诗人》(1835),《奥·特》(1836),《不过是个提琴手》(1837),《两位男爵夫人》(1848),《生乎?死乎》(1857),《幸运儿》(1870).
剧本(25):诗剧《阿夫索尔》(1822?),《圣尼古拉教堂钟楼的爱情》(1829),歌剧《拉默穆尔的新娘》(1832),歌剧《乌鸦》(1832),诗剧《埃格纳特的人鱼》(1834),轻歌舞剧《离别与相逢》(1835),歌剧《司普洛峨的神》(1839),《黑白混血儿》(1840),《摩尔人的女儿》(1840),《幸福之花》(1844),独幕诗剧《国王的梦想》(1844),《梨树上的鸟儿》(1845),《小基尔斯滕》(1846),《科莫河边的婚礼》(1848),四幕喜剧《比珠宝还珍贵》(1850),歌剧《北欧的女神》(1850),《新房产》(1850),《睡魔》(1850),喜剧《海尔德摩尔》(1851),喜剧《接骨木妈妈》(1851),喜剧《出身并非名门》(1863),喜剧《长桥》(1863),三幕剧《西班牙客人》(1865),独幕剧《初来者》(年代不明),《罗斯基里达之夜》(年代不明).
游记(6):《1828年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1829),《瑞典纪行》(1851),《西班牙风光》(1863),《访问葡萄牙》(1866).
自传(3):《小传》(1832),《我一生真实的故事》(1847),《我的童话人生》(1855).
诗(4):《诗集》(一,1829),《诗集》(二,1830),诗集《幻想与现实》(1830),诗集《一年的十二个月》(1832).
以及童话.
徒生是一个穷苦鞋匠的儿子,母亲是一个濒于讨饭境地的、靠为人洗衣过活的寡妇.安徒生小时不仅经常和饥饿打交道,同时还处处遭到人们的鄙视.但他却有一个在当时被认为是与他出身不相称的、“异想天开”的“志”——他想当一个艺术家,一个芭蕾舞演员,一个歌唱家,一个在舞台上表演人生、创造“美”的艺术家.为此,他在一般庸俗人的眼中就成了一个天大的笑柄.但他却一点也不感到气馁.
安徒生14岁就离开了家乡奥登塞市,带着祖母和母亲所积蓄下来的几十个铜子,只身去那举目无亲的京城——当时的文化中心哥本哈根,去追求他的理想.不难想像,在当时那个世态炎凉的社会里,等待他的是一种什么命运.饥饿和精神上的打击与他结了不解之缘.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虽然由于贫困和由此而带来的疾病折磨了他的身体,毁坏了他的体形和声音,使他不能成为一个舞台艺术家,但他以坚强的意志最后还是达到了他的目的:他成为全世界亿万儿童所喜爱的童话作家.他在童话作品中所创造出的美和诗,成为人类永远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宝藏.
弗罗斯特: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最受人喜爱的美国诗人之一,留下了《林间空地》、《未曾选择的路》、《雪夜林边小驻》等许多脍炙人口的
作品.日前,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英语文学研究生罗伯特·斯蒂灵发现了一首从未发表过的弗罗斯特诗作,题为《家中的战争断想》(War Thoughts at Home).在一封写于1947年的信件中,弗罗斯特向友人弗雷德里希·梅尔彻(Frederic Melcher)提到了这首诗,后者是行业杂志《出版人周刊》的创办人.弗罗斯特在信中说这首诗没有发表,而是手抄在一本《波士顿之北》(弗罗斯特出版的第二部诗作)上.读到这封信之后,斯蒂灵就开始了搜寻工作,最终在学校图书馆里找到了这本书,弗罗斯特抄在书里的诗也因此面世.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未在美国引起注意,1912年举家迁往英国定居后,继续写诗,受到英国一些诗人和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支持与鼓励,出版了诗集《少年的意志》(1913)和《波士顿以北》(1914),得到好评,并引起美国诗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国,在新罕布什尔州经营农场.他的诗名日盛,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在几所著名的大学中任教师、驻校诗人与诗歌顾问.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和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价值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场》(1936)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这首诗作于1918年,是弗罗斯特为在法国战场上阵亡的英国诗人爱德华·托马斯(Edward Thomas,1878-1917)写的.诗的内容是一名士兵的妻子看到几只蓝松鸦在自家窗外打斗,由此想到了法国战场上的士兵.一战初期,弗罗斯特曾在英国居留,由此与托马斯成了朋友.托马斯在前线阵亡的时候,身边还带着一本弗罗斯特的《山洼》

希金,А.С.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1799~1837) 俄国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1799年6月6日诞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父亲当过禁卫军军官,母亲是"彼得大帝的黑奴"汉尼拔的孙女。伯父瓦西里·普希金是诗人。当时著名作家如卡拉姆津、德米特里耶夫、茹科夫斯基、维亚泽姆斯基等和普希金一家常有交往。普希金童年时由法国家庭教师...

全部展开

希金,А.С.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1799~1837) 俄国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1799年6月6日诞生在莫斯科一个贵族地主家庭。父亲当过禁卫军军官,母亲是"彼得大帝的黑奴"汉尼拔的孙女。伯父瓦西里·普希金是诗人。当时著名作家如卡拉姆津、德米特里耶夫、茹科夫斯基、维亚泽姆斯基等和普希金一家常有交往。普希金童年时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 8岁时就开始用法文写诗;同时又从保姆那里学到丰富的俄罗斯人民语言,并热爱民间文学和诗歌。
1811年,普希金随伯父去彼得堡,进入为贵族子弟新办的皇村学校。1812年卫国战争激起他的爱国热情。他所结识的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特别是恰达耶夫,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从拉季舍夫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著作中接受了进步的自由思想。普希金在学生时代就从事写作,流传下来的他最早的诗是情诗《赠娜塔利亚》(1813)。1814年他的《致诗友》一诗发表在《欧罗巴导报》上。1815年初学校举行公开考试,他当众朗诵《皇村回忆》(1814)一诗,老诗人杰尔查文极为赞赏,认为他"就是将来要接替杰尔查文的人"。1816年普希金加入代表文学新倾向的"阿尔扎马斯社",反对保守的"俄罗斯语言爱好者座谈会"。1817年从皇村学校毕业,以十品文官衔到外交部任职。1819年参加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幸福同盟"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1817至1820年根据民间故事和传说,用丰富的人民语言写成第一部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被看作是俄国诗歌转变的开始。这个时期普希金继承拉季舍夫的传统,写成《自由颂》(1817)和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等,还针对沙皇当局写了不少讽刺诗。这些诗章以手抄本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因此,他实际上已成为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亚历山大一世曾决定把他流放西伯利亚,后来以调动职务为名流放南俄。
1820年 5月,普希金在南下途中患病,遇见卫国战争英雄拉耶夫斯基将军一家,随同他们到高加索和克里米亚等地旅行和疗养,9月抵达比萨拉比亚的基什尼奥夫。这时欧洲革命运动和俄国农民起义都有新的发展。同时他又见到达维多夫、拉耶夫斯基、奥尔洛夫、彼斯捷利等十二月党人。所写《短剑》(1821)一诗,号召用革命行动杀死暴君。他的早期浪漫主义长篇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20~1821)、《强盗兄弟》(1821~1822)、《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821~1823)等,均写于这个时期。1823年 5月在敖德萨开始写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1、2两章。由于欧洲和俄国的反动势力逐渐加强,个人遭遇也有置身囹圄之感,他的思想和作品中一度出现过怀疑和悲观的情绪(如1823年写的《荒野里的播种自由的人》、《波浪,谁能阻挡你们》等诗)。
1823年普希金从基什尼奥夫调往敖德萨,受到敖德萨总督沃朗佐夫的监视和诬陷,次年 7月底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交地方当局和教会监视,前后有两年之久,只有童年时的老保姆陪伴着他。他写成长诗《茨冈》(1824)、《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部分第3至6章、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和诗体小说《努林伯爵》(均1825)。
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次年 9月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免了普希金,召他到莫斯科,表示将亲自审查他的作品。普希金在莫斯科仍受宪警监视。他曾对沙皇采取妥协态度,希望尼古拉一世致力于社会改革,重视国民教育,效法彼得大帝,成为"开明与宽容的君主",但他同时力求保持独立的见解。他和流放的十二月党人仍有密切的思想联系。这时期他写的关于十二月党人的诗篇,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阿里昂》(1827),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气氛和进步人士的情绪。由于当局追究他在南俄时写的嘲笑基督圣胎的反宗教的长诗《加甫利里亚德》(1821),他曾感到有被终身囚禁的危险(《预感》,1828)。1828年写成以彼得大帝的武功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波尔塔瓦》(1828)。同年12月他结识了公认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冈察罗娃。次年 5月求婚未成,他就动身前往高加索。这正是俄土战争时期,他在部队里见到不少老同学,后来写成《阿尔兹鲁姆旅行记》和一些描写高加索的抒情诗。
1830年回到莫斯科后,普希金参加了诗人杰利维格主编的《文学报》的工作。5月他和冈察罗娃订婚。9月去下诺夫哥罗德办理接受他父亲在波尔金诺村的领地的手续。正巧这时伏尔加流域瘟疫流行,交通封锁,他在波尔金诺村羁留达3个月之久。这是他的创作高潮时期,后来被文学史家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最后两章,写出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别尔金小说集》(包括《射击》、《暴风雪》、《棺材匠》、《驿站长》和《村姑小姐》等)和《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萨列里》、《石客》、《瘟疫流行时的宴会》等 4部小悲剧,童话诗《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以及抒情诗多首。
1831年2月普希金与冈察罗娃结婚,5月迁居彼得堡,仍在外交部供职。他的夫人经常出入上流社会和舞会。普希金奉命编辑有关彼得大帝的史料。当他在档案处研究文献时,被18世纪的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事迹所吸引,于1833年 8月前往奥伦堡一带,访问与起义有关的地点。同年10月重到波尔金诺村,写成《普加乔夫起义史》和以彼得大帝为题材的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黑桃皇后》。此外他还写了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死公主和七个勇士的故事》,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1832~1833)和关于普加乔夫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
1833年11月普希金回到彼得堡。尼古拉一世为了让冈察罗娃能出入宫廷舞会,赐给普希金一个"宫廷近侍"的职务。普希金年已35岁,被迫处在一群青年侍从当中,他感到屈辱,曾气愤地说:"我可以做一个臣民,甚至做一个奴隶,却永远不愿做个臣仆和弄臣,哪怕就是在上帝那里。"这时,俄国的命运仍是他注意的中心,他准备写彼得大帝时期的历史。但他在贵族中受到敌视,他的天才不为人所理解,不少人仍把他看成20年代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
1834年法国波旁王朝的亡命者乔治·丹特斯男爵来到彼得堡,在俄国禁卫军骑兵团供职。他很快就追求冈察罗娃。1836年 4月普希金创办《现代人》杂志。同年11月初他接到几封匿名信,对他进行侮辱和攻击。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他向丹特斯要求决斗。决斗于1837年2月8日举行。普希金身受重伤,10日逝世。报上刊出这个噩耗时说:"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殒落了。"彼得堡数万人到普希金的住宅吊唁。年轻诗人莱蒙托夫写的《诗人之死》一诗,立即以手抄本传遍彼得堡和俄罗斯,成为反对沙皇统治的檄文。当局害怕普希金的葬礼引起事端,在黑夜里把他的棺柩从举行葬礼的教堂运走,送到距离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不远的圣山修道院埋葬。
普希金具有多方面的才华。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 多首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1813至1817年在皇村学校时,普希金写了 120多首诗,另有两篇长诗未能完稿。这些作品多半以爱情、自然、游乐为内容,带有模仿性质。但这时他已在吸收前人和当代诗歌的经验,逐步打破陈规,为他的诗歌创作建立了基础。1817至1820年在彼得堡任职时开始走上有独创性的道路,《自由颂》、《童话》(1818)和《致恰达耶夫》等诗,表明他对沙皇暴政的憎恶和对自由的渴望。1820至1824年,是普希金流放南俄的时期,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全盛时期。他本人也承认受到拜伦的影响:"因为拜伦而发了狂。"《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和《茨冈》等诗歌颂个性自由,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描绘了南俄的美丽景色和风土人情(如高加索的山民和比萨拉比亚一带茨冈人的生活),特别是反映出了人们的思想感情。《茨冈》是普希金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但人物性格同社会的关系比较明确,环境的描写合乎实际,因此已带有现实主义成分。他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两年当中,写过一些优美的抒情诗,其中尤以《致凯恩》("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为最有名。
从1825年起,用普希金的话来说,他走上了"现实的诗人"的道路。30年代初期起,他的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酒神祭歌》(1825)、《先知》(1826)和《致诗人》(1830)等诗,都写出了他对诗歌的观点。他认为诗人应该象先知一样,"要走遍陆地和海洋,用语言去把人们的心灵烧亮"。婚后,他写诗渐少,偏重于散文和研究著作,但他逝世前半年写的《纪念碑》(1836),却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总结和遗嘱。他预言"我的名声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我将长远为人民敬爱,因为我曾用诗歌,唤起人民善良的感情,在这残酷的时代,我歌颂过自由,并且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们,祈求过宽恕和同情"。普希金的后期长篇叙事诗多取材于历史,如以波尔塔瓦战役为背景的《波尔塔瓦》和以彼得堡水灾为背景的《青铜骑士》,都描写了彼得大帝的形象。在《青铜骑士》中,诗人指出,彼得大帝时代的专制制度在俄国的发展上虽然起过促进作用,后来却变成了反对人民、阻挠进步的障碍。普希金最重要的诗作是《叶甫盖尼·奥涅金》,这也是俄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全诗现存 8章,1823至1831年间陆续写成,采用的是普希金特有的"奥涅金体"十四行诗的形式。全诗以青年贵族奥涅金和女地主拉林娜的长女塔吉雅娜、诗人连斯基和拉林娜的次女奥尔加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其间穿插了奥涅金和连斯基的争吵、决斗和连斯基的被杀,一直写到奥涅金漫游归来再向已婚的塔吉雅娜求爱而遭到拒绝为止。奥涅金对上流社会感到不满,但又是这一社会的产物。他远离人民,精神空虚,生活缺乏目的。批评家们指出,奥涅金是"他所处的环境中的多余的人",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所谓"多余的人"的典型。作者认为奥涅金的怀疑和冷漠,连斯基的理想主义的热情,都无补于当时的实际。女主人公塔吉雅娜才是普希金塑造的一个最为动人的形象,具有俄国人民的精神丰富、道德纯洁和坚忍克制等特点。
普希金写了几部诗剧,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 主人公沙皇戈都诺夫由于篡夺王位的罪行,受到良心谴责,得不到人民支持,最后酿成悲剧。剧中描绘了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俄国各社会阶层和政治斗争,指出皇权与人民的关系问题,表现了人民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但写成后被沙皇禁止出版,并建议改写成"司各特式的历史小说"。
普希金从童年起就喜爱民间故事,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居住时曾收集并加以整理。他的童话诗如《沙皇萨尔丹的故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内容生动,语言优美;还有些童话诗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讽刺神父的贪婪和愚昧,《金雄鸡的故事》抨击统治者的暴虐和好战。这些童话诗已成为俄国文学中的珍宝,至今仍为儿童和青少年所喜爱。
小说也是普希金的创作的重要部分。《别尔金小说集》是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其中《驿站长》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平民阶层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戈留兴诺村的历史》以讽刺笔法描绘了农奴制度的黑暗。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表现地主的专横和农民的不满,但主人公是进行孤独反抗的个别贵族。《黑桃皇后》描写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赌徒生活,主要人物盖尔曼身上集中了坚强的意志和贪财的野心,表明资本主义时期行将到来。《上尉的女儿》则以广阔的图景描写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即普加乔夫起义,创造出了体现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的起义军领袖的形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