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言文翻译的概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2:58:31
求文言文翻译的概念

求文言文翻译的概念
求文言文翻译的概念

求文言文翻译的概念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召公谏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曹刿请 见.(《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2) 原文: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3)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4)原文: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1) 原文:衔远山,吞长江
译文:
(2)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3) 原文:可以一战
译文:
(4) 原文:林尽水源
译文: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三、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
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例句中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回答者: 心酸_辛酸姐 - 二级 2010-10-2 21:46

分为直译和意译,建议如若在考试时一定要采用直译,只有这样才能捉住得分点,在平时两个方法均可
回答者: 林天幻海 - 三级 2010-10-2 21:46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编辑本段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分为直译和意译,建议如若在考试时一定要采用直译,只有这样才能捉住得分点,在平时两个方法均可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

全部展开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编辑本段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

收起

古文翻译
要求:信,达,雅。
方式:直译,意译
方法:在直译过程中适当增补,删减 所缺或多余成份

就是把古代人的话翻译成我们现代人说的话嘛!
下面是我们老师讲的:
文言文的翻译需要做到信达雅三步。
“信”就是要字字落实,每个字都会翻译。
“达”就要求做到语句通顺,这里就要注意到特殊句式。
“雅”就需要更高的要求了,需要做到文字优美,文意不变。这通常是对古文研究者的要求,初学者就要做到“信达”。...

全部展开

就是把古代人的话翻译成我们现代人说的话嘛!
下面是我们老师讲的:
文言文的翻译需要做到信达雅三步。
“信”就是要字字落实,每个字都会翻译。
“达”就要求做到语句通顺,这里就要注意到特殊句式。
“雅”就需要更高的要求了,需要做到文字优美,文意不变。这通常是对古文研究者的要求,初学者就要做到“信达”。

收起

唉、、何必复制那么多字、、
曾今老师告诉过我们,文言文翻译如同英语翻译,
即使词语的意思弄出来了,还不行。
古文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等。有时候需要补上宾语、主语、、、
必须要知道上下文的意思,连接在一起,弄出意思。所以,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求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学会添加、补充内容~
呵呵,希望对你有用~...

全部展开

唉、、何必复制那么多字、、
曾今老师告诉过我们,文言文翻译如同英语翻译,
即使词语的意思弄出来了,还不行。
古文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等。有时候需要补上宾语、主语、、、
必须要知道上下文的意思,连接在一起,弄出意思。所以,这种情况下,
我们要求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学会添加、补充内容~
呵呵,希望对你有用~

收起

学习课文时翻译
要逐字逐句的翻译(不要学参考书那种美化过的句子)应该直译,有助于记忆、理解,遇到翻译按照正常语序不通顺的,考虑是不是特殊句式(这个就靠记忆,每种特殊句式都有各自特点)
考试中翻译
把重点字词翻译出来就可以得分了,那些重点字基本上是你看一眼就想不出了意思的,有时翻译难点的会考你特殊句式,要仔细思考(1.观察是否有特殊句式的那些标志.2.按正常句子翻译,要是不通...

全部展开

学习课文时翻译
要逐字逐句的翻译(不要学参考书那种美化过的句子)应该直译,有助于记忆、理解,遇到翻译按照正常语序不通顺的,考虑是不是特殊句式(这个就靠记忆,每种特殊句式都有各自特点)
考试中翻译
把重点字词翻译出来就可以得分了,那些重点字基本上是你看一眼就想不出了意思的,有时翻译难点的会考你特殊句式,要仔细思考(1.观察是否有特殊句式的那些标志.2.按正常句子翻译,要是不通顺则是特殊句式.)
我的学习经验之谈,这个方法屡试不爽

收起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

全部展开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召公谏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曹刿请 见。(《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2) 原文: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3)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4)原文: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1) 原文:衔远山,吞长江
译文:
(2)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3) 原文:可以一战
译文:
(4) 原文:林尽水源
译文: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三、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
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例句中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收起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

全部展开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召公谏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
原文: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曹刿请 见。(《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2) 原文: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3)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4)原文: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1) 原文:衔远山,吞长江
译文:
(2)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3) 原文:可以一战
译文:
(4) 原文:林尽水源
译文: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三、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
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
(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例句中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 就是把古代人的话翻译成我们现代人说的话嘛!
下面是我们老师讲的:
文言文的翻译需要做到信达雅三步。
“信”就是要字字落实,每个字都会翻译。
“达”就要求做到语句通顺,这里就要注意到特殊句式。
“雅”就需要更高的要求了,需要做到文字优美,文意不变。这通常是对古文研究者的要求,初学者就要做到“信达”。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