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平原的土壤和土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2:07:25
东北平原的土壤和土质

东北平原的土壤和土质
东北平原的土壤和土质

东北平原的土壤和土质
中国地大物博比较典型的有东北的黑钙土当然还有南方的酸性砖红壤,和四川的紫色盆地,
南方的土壤呈酸性红色,适合马尾松的生长,北方的土壤(东北平原土壤富含有机质,土质呈黑色,而广大的西北和黄土高原缺少植被保护,土质贫瘠,显黄色或棕黄色)
黑钙土
分布地区 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
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形成条件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
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一般特征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
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另参考:
自然土壤剖面分为四个基本层次,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覆盖层:O(F、H)层,地面枯枝落叶层.
O1:未分解的枯枝落叶层,森林土壤明显,草原土壤基本没有.
O2:半分解,肉眼难以分辨原来有机质的形态特征,有少量腐殖质累积,森林土壤明显,草原土壤很薄或没有.
淋溶层:A层,水溶性物质向下淋溶.该层中生物活动旺盛,进行强烈的有机物质的转化和累积作用,土层颜色暗,一般具有粒状和团块状结构,土质疏松.
A1:腐殖质层,腐殖质累积为主要特征,腐殖质和矿物质紧密结合,机械方法无法分开.土壤剖面颜色最深,灰黑至黑.
A2:灰化层,由于强烈淋溶,易溶性物质和细小土粒淋失,难溶性物质如铁、铝,也发生变化而下移,该层只剩下最难移动、抗风化能力最强的矿物质,以石英为主,颜色浅,灰白,土壤颗粒粗(砂、粉砂).寒带针叶林土壤明显.
A3:A、B过渡层.
淀积层:B层,淀积由A层淋溶下的物质.质地粘重,具有柱状或棱柱状结构,颜色棕或红棕色.
B1:A、B过渡层.
B2:典型B层特点.
B3:B、C过渡层.
母质层:C层,尚未经过成土作用的物质,是土壤的前身.是岩石风化的残积物或经水力或风力搬运的堆积物.不是土壤发生层,但习惯把它包括在土壤剖面内.
基岩:D(R),如果C为残积物,C与D有继承关系,如果C为运积物,C与D无关.
耕作土壤剖面——自然土壤经过长期耕作,土壤剖面性质会发生变异,常根据农民的习用名称分为:
耕作层:表土层,熟化层,经常受耕作施肥的影响,土质疏松,含有机质多,土块细碎,颜色暗.
犁底层:亚表土层,经常受耕犁的下压和耕作层的细土粒下移沉淀所至.颜色较浅,有机质含量明显减少,土层紧实,有保水保肥的作用(但过紧会影响根的伸展).土壤呈薄片或薄层状结构.
生土层:心土层,未经耕作熟化,只有少量植物根系.
死土层:底土层,相当于C层.
实际情况中,不是所有的土层都会在剖面出现,发育程度高的土壤A,B,C层都具备,而且层次分异明显,但发育程度低的土壤经常没有B层发育,受到侵蚀的土壤会发生A层缺失的现象,在有埋藏土壤的情况下,多个土壤剖面重叠,使土壤发生层的分析更为错综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