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22:04:10
珐琅是什么意思

珐琅是什么意思
珐琅是什么意思

珐琅是什么意思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涂料名.又称“搪瓷”.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既可防锈,又可作为装饰.如搪瓷、景泰蓝等均为珐琅制品.出处:《红楼梦》第五三回:“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珐琅,一本作“珐琅”.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时始禁止珐琅作坊,内府珐琅器,亦有付钱局者.”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上:“如宴客缀锦阁下,携十锦珐琅杯,宣牙牌令.”
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珐琅制品.[2]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又称景泰蓝,

。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

搪瓷,又称珐琅,指将玻璃或陶瓷质粉末熔结在基质(如金属、玻璃或陶瓷)表面形成的外壳,多为彩色具有艺术美感的花样,用于保护和装饰。
在金属表面涂覆一层或数层瓷釉,通过烧成,两者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牢固结合的一种复合材料。有金属固有的机械强度和加工性能,又有涂层具有的耐腐蚀、耐磨、耐热、无毒及可装饰性。
用石英、长石等为主要原料,并加入纯碱、硼砂等为溶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为乳浊剂...

全部展开

搪瓷,又称珐琅,指将玻璃或陶瓷质粉末熔结在基质(如金属、玻璃或陶瓷)表面形成的外壳,多为彩色具有艺术美感的花样,用于保护和装饰。
在金属表面涂覆一层或数层瓷釉,通过烧成,两者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牢固结合的一种复合材料。有金属固有的机械强度和加工性能,又有涂层具有的耐腐蚀、耐磨、耐热、无毒及可装饰性。
用石英、长石等为主要原料,并加入纯碱、硼砂等为溶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为乳浊剂,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成珐琅浆,涂敷于金属制品表面,经过干燥、烧成,即得制品。搪瓷锅、盛盘、浴缸、冰箱等是其例子。
搪瓷起源于玻璃装饰金属。古埃及最早出现 ,其次是希腊。6世纪欧洲嵌丝珐琅、剔花珐琅、浮雕珐琅、透光珐琅、画珐琅相继问世。8世纪中国开始发展珐琅,到14世纪末珐琅技艺日趋成熟 ,15世纪中期明代景泰年间的制品尤为著称,故有景泰蓝之称。
19世纪初,欧洲研制出铸铁搪瓷,为搪瓷由工艺品走向日用品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当时铸造技术落后,铸铁搪瓷应用受到限制。19世纪中,各类工业的发展,促使钢板搪瓷兴起,开创了现代搪瓷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各种不同性能瓷釉的问世,钢板及其他金属材料的推广运用,耐火材料、窑炉、涂搪技术的不断更新,加快了搪瓷工业的发展。是涂烧在金属底坯表面上的无机玻璃瓷釉。在金属表面进行瓷釉涂搪可以防止金属生锈,使金属在受热时不至于在表面形成氧化层并且能抵抗各种液体的侵蚀。
搪瓷制品不仅安全无毒,易于洗涤洁净,可以广泛地用作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饮食器具和洗涤用具,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瓷釉涂搪在金属坯体上表现出的硬度高、耐高温、耐磨以及绝缘作用等优良性能,使搪瓷制品有了更加广泛的用途。瓷釉层还可以赋予制品以美丽的外表,装点人们的生活。可见搪瓷制品兼备了金属的强度和瓷釉华丽的外表以及耐化学侵蚀的性能。
搪瓷生产主要有釉料制备、坯体制备、涂搪、干燥、烧成、检验等工序。对于艺术搪瓷、日用搪瓷、卫生搪瓷、建筑搪瓷等,为了外观装饰和使用的需要,还需经过彩饰和装配。工业搪瓷设备则需经检测后再进行组装。在预先冲压或铸造成型的金属坯上先涂敷底釉,烧成后再涂敷面釉(一次或数次),这是传统的多次涂搪法。底釉是与金属坯相互结合的过渡层,具有较强的密着性,面釉涂敷在底釉上,起遮盖底色并赋予制品以光滑美观的表面和一系列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面釉又有乳浊面釉(白色和有色)和无色透明光釉之分。后者是涂烧在制品最外层以增强光泽或改善性能用的补加面釉。
现在已有一次涂搪新工艺,即配制一种釉,既作底釉,又作面釉,一次涂敷,一次烧成即得到产品。瓷釉是涂在金属坯体上的玻璃态硅酸盐或硼硅酸盐涂层。
瓷釉料包括七种组分,各有不同的作用。基体剂是主要的,其中多数是硅酸盐、氧化硼、氧化铝和碱金属氧化物。按坯体材料种类和制品性能的要求来确定瓷釉化学组成。要求准确称量,充分混匀(干混,也可加5~15%的水,并制成小球),在池窑(中国多用隔焰池窑)、坩埚窑或回转炉中熔化达一定均匀程度,经水淬、气冷或热压成薄片(0.6~1.5mm),然后研磨(用球磨机或气流粉磨机)成干釉粉或加水制成釉浆。将釉粉或釉浆均匀涂敷在金属坯胎上,经烧成后再涂敷面釉。涂搪方法有浸渍、浇注、喷雾、洒粉法等。洒粉法是在灼热底釉上洒上干的面釉粉,使涂搪和焙烧合为一项操作,也是铸铁大件(浴盆、反应锅等)必用的方法。此外,还有静电涂粉和电泳法涂搪等。已涂搪瓷釉的坯件置于箱式炉、转盘炉或隧道炉中烧成。
含密着剂的硼硅酸盐底釉,烧成温度约为880~930℃,为使其能在坯体表面形成氧化铁层,有利于瓷层同坯体(钢材)良好密着,故须采取氧化气氛。面釉烧成温度略低,用锑乳浊色的锑面釉为850~900℃,钛面釉为820~860℃。为使面釉具有良好乳浊和鲜艳色彩,并与底釉紧密结合,要严格控制烧成时间和炉中气氛,铸铁坯体若用锑釉和钛釉则对气氛尤为敏感。

收起

简单讲去除雀斑及各种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