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什么买椟还珠的故事,符合实际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8:21:18
还有什么买椟还珠的故事,符合实际的,

还有什么买椟还珠的故事,符合实际的,
还有什么买椟还珠的故事,符合实际的,

还有什么买椟还珠的故事,符合实际的,
有个成语叫“买椟还珠”,说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用好木料木兰做盒,以桂椒熏制,挂上玉珠、玫瑰和翡翠.郑国人买了盒子,退还珍珠.初读这个成语,以为那郑国人傻,放着珍贵的珍珠不要,却要了个木头盒子!不少人使用这成语,也是把这意思当作词的本义.那郑国人真的傻吗?日前看到一篇报道,引起我的另一种思考.
  那报道说:一位留德的中国学生,为解决生计问题,开了家时装小店.开张多时,来观光者多,来买衣者少.她发现,来者感兴趣的,是店里的装饰物———绣织品.一位女客赞美其中的人物肖像双面绣《蒙娜丽莎》,并以2000马克(约合8000元人民币)的高价把它买下.接着,《黄山》、《熊猫》等类似织品,也都被德国人以高价买了去.此地人爱苏绣却不爱时装,此现象让她从中悟到一种商机.她于是给在国内的母亲打电话,组织了2万多元苏绣货源.让她振奋的是,进货不到一个月,又都销售一空.生意做大了,一位收藏家向她预订一幅《清明上河图》,见货后付给她50万元人民币酬金.她得发了,便开了个专营苏绣的公司……
  那中国留学生,我看她开始时有点像那楚人,为了招徕顾客,使那些时装早日卖出去,就用心装饰那小店,把从国内带来的若干件苏绣织品,统统挂在了墙上.她此时的心态,与那卖珠的楚人几无二致.而那德国人,没有看上店里的时装,却看中包装小店的苏绣.当顾客提出要买这织品时,她还说这是非卖品,是亲友所送之物.只因顾客诚心要买,并出以高价,她才改了主意.事实证明,这主意改得好!
  还有改得更好的,那就是她改变了经营思路.她从顾客的购物眼光中,看到了苏绣的市场前景,并当机立断,改经营时装为经营苏绣.那德国人不傻,这中国人更不傻.不妨设想,如果她脑子“一根筋”,看这时装没人光顾,便换另一批时装,再没人光顾再换,她也许不仅不会发达,甚至会亏得一塌糊涂!那也是没准儿的事.善于把握商机,正是那位中国留学生的聪明所在!她比那卖珠的楚国人强多了,那楚人一笔生意做了就完了,假如他继续做木头盒子,甚至也搞一个专营木盒子的“公司”之类,说不定他也发了.郑人不傻楚人傻,结论应如此.
  我由此还想到又一面.苏绣在德国如此吃香,让那留学生大感意外.读完这真实的故事,我也感到十分惊讶.这样开阔的市场,怎么此前就没有人去打开它呢?生产苏绣的厂家、经营苏绣的商家,怎么都没有想到德国乃至欧罗巴呢?市场调查都没有做过?苏绣《蒙娜丽莎》其实早已出名,它由当代著名苏绣艺术家姚建萍费时6个月绣成,后来又陆续有人绣制,已成为代表苏绣新成就的典型艺术作品.德国人直到最近才发现它,不是他们迟钝,而是我们此前的工作没做到家,才成就了那位中国留学生,让她无心插柳柳成荫!
  经商之道,学问多多.那郑国人、楚国人,以及那留德中国学生所做的,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类似“买椟还珠”故事引发包装的学问,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看最不值得效仿的,便是如近年恶性发展的月饼包装.
  摘至《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