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高中10级前的政治哲学部分的主要内容?现在的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的内容删的太多了,谁知道以前老版哲学部分的内容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11:22
谁知道高中10级前的政治哲学部分的主要内容?现在的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的内容删的太多了,谁知道以前老版哲学部分的内容嘛?

谁知道高中10级前的政治哲学部分的主要内容?现在的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的内容删的太多了,谁知道以前老版哲学部分的内容嘛?
谁知道高中10级前的政治哲学部分的主要内容?
现在的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的内容删的太多了,谁知道以前老版哲学部分的内容嘛?

谁知道高中10级前的政治哲学部分的主要内容?现在的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的内容删的太多了,谁知道以前老版哲学部分的内容嘛?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的关系
(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3.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为意识所反映.坚持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5.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6.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首先,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再次,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7.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的客观性为前提
8.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三)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总之,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只是反映的形式与性质不同而已,这也进一步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4.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5.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的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6.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含义: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7.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8.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1.规律是客观的,按规律办事.
2.人的主观能动性.
3.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是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哲学依据.
5.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质,谁决定谁.二是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对前者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对后者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不同于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6.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
7.做到从实际出发,一要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8.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双方的联系.
3.联系具有普遍性.
4.联系具有客观性.
5.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的、多种多样的.
6.事物的联系不仅具有客观的、普遍性、而还具有条件性、多样性.
7.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出发,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
8. 因果联系的含义: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
9.因果联系的特点: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10.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1.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12.整体与部分的区别
13.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1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可以叫做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5.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1.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其基本形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3.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5.运动的普遍性
6.发展的普遍性.
7.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决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10.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
11.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12.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三)规律: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规律的特点.
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
4.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渗透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内的普遍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5.认识和利用规律
6.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四)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1.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与统一(同一性).
3.方法论:既然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那么,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防止片面性.
4.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5.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是一切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
6.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由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观的,所以,决定了人们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回避和否定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矛盾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4.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6.二者的关系.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学习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对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9.二者的联系.
10.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11.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12.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1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连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都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或均衡论.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六)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3.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七)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1.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3.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八)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是由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决定的
3.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归纳.
4.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九)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
2.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1.为什么充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第一: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3)从认识的作用看,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2.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5.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关系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6.科学理论能够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帮助人们把握发展的历史进程;能够提供正确认识事物和有效行动的方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性、人生观和价值观.
7.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过程并未结束.人们还需要把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先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以修正和完膏.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8.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9.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趋势(总规律).
10.事物的客观性质决定了在思维中必须进行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综合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考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11.贯穿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它要求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12.想像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合理的科学的想像,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极为有益的.
13.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14.21 世纪是知识经济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世纪.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5.创造性思维要和合理想像有机结合.培养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二是要敢于超越;三是务必积累知识;四是要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五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三)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总是追求达到一定的目的.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是在这种社会关系中进行,就是在那种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的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③重视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④认真学习间接经验,总结直接经验,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四、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 ,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评价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①最高标准是两个符合,即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③党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4“三个有利于”是衡量我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
(三)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1.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2.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观.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
5.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6.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7.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8.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个人正当利益是指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如个人身体的健康,个人起码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等,个人正当利益应该得到尊重和维护.
(四)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社会存大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是英雄人物的主要要特色.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首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物质贡献.
3.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
4.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
5.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
6.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错误和危害.
7.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割裂了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它们是社会主义的腐蚀剂,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
(五)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理想不一定都是科学的,理想不一定都是崇高的,理想不一定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2.理想与社会存在的关系:①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
3.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5.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6.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7.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六)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3.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的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4.青年学生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强调青年学生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是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决定的:青年学生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道路,要求做到:第一,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
5.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自然界,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人工形态的物质资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改造社会,就是要通过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体制,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
6.改造主观谊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会自发形成,只有在实践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转变主观世界.
7.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8.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从而促进自身的不断完善.人们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从而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实践.
9.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①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不断调整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②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

1、P23:内容修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P31:小标题“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改为“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3、P36:删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一说...

全部展开

1、P23:内容修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P31:小标题“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改为“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3、P36:删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一说法。
4、P38:“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改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改为“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5、P40:“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改为“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增加一句“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6、P76:删除“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一段。
7、P105:“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改为“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