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圆明园的毁灭的事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2:33:37
像圆明园的毁灭的事件.

像圆明园的毁灭的事件.
像圆明园的毁灭的事件.

像圆明园的毁灭的事件.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关地图
  中日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清政府的独立财政至此破产,靠向西方大国举债度日. 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
  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暴发户.战争赔款二亿三千万两库平银;舰艇等战利品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好几亿元,全部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还是私人都顿觉无比的富裕.”占领朝鲜、台湾后,在战略上对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日本第一次尝到了侵略的甜头,极大地刺激了其扩张他们侵略领土的欲望.
  编辑本段战争之前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遂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1868年明治维新后,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约》,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然而,在条约待批期间,发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1871年12月,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台湾,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即“原住民”)杀害,其余由清政府护送回国.当时的琉球是清朝属国,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事件就此平息,日本政府也不知道.第二年日本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此事,于是一面向本国报告,一面到总理衙门交涉,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的态度.总理衙门回答说:“二岛(指琉球、台湾)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这本来说得很好了,偏又画蛇添足地说:“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这下叫日本抓住个把柄,拿“化外”二字大作文章,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借口进攻台湾. 1874年1月,日军在台湾琅峤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对日本来说,这次行动相当冒险,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支持.战争至8月,日军增至3600人,但仍进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气低落.此时日本看到胜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大久保利通到北京,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9月日本公使来华后,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意”,说日本出兵台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兵费然后日本撤兵,这样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而又不想为“化外生番”费太多精力,也想息事宁人,就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十万.《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 摆弄完台湾后,又开始摆弄朝鲜.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靠清王朝的支持苟安一时.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借机出兵朝鲜,逼迫朝鲜政府同意日本军驻扎朝鲜.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中国军队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军和军舰到朝鲜.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 伊藤博文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谈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以后的九年,表面上风浪不兴,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中…… 日本一直注意着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进呈的中国军队调查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所以他认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使人隐约感到将来会是个麻烦.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倒不是因为军火工业实现了国产化——钱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慈禧太后说:“光绪1875年登基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 .我什么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慈禧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同时也诱使清政府派兵,为自己出兵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请求后,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两千五百人分批赴朝,屯驻牙山,并电告驻日公使汪凤藻,令其根据1885年的《中日天津条约》,知照日本外务省.其时,日本内阁见阴谋得逞,一面派兵入朝,占据汉城附近各战略要地,一面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发动侵略战争. 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兵时,朝鲜政府已接受东学党起义军提出的要求,双方签订休战和约,起义军退出全州.朝鲜内战实际上已经停止,清军并未与东学党起义军交战.朝鲜政府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兵.叶志超部准备从牙山订期内渡,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时撤兵.日本虽已失去出兵朝鲜的借口,但仍决心扩大事端,促成中日关系破裂,它不仅拒绝撤兵,反而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并提出所谓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以达到既使日军赖在朝鲜不走又能拖住中国军队的双重目的.7月12日,陆奥电令大鸟:“目前有采取断然处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大鸟接训令后,于19日和20日连续提出强硬要求,胁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指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终于挑起了这场侵略战争.8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