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朝闻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3:25:14
老子说

老子说"朝闻道,
老子说"朝闻道,

老子说"朝闻道,
释 义
朝:为今朝.夕:为过去,夕日,昨日.道:世道,人道,道理.整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昨日应为的道理就让它去吧!
[编辑本段]出 处
《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语出《论语.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儒家的“道”不是道理,而是他们的政治理想---仁政.而“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知道或者明白.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有一段:“不求闻达于诸侯”,我想这两个“闻”应该是同样的意思.而且儒家学说所求的不是自己明白的私道,而是教化民众,实行仁政.
根据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解释,这句话应用《易经》的观点来解释,即:朝和夕是相对的,朝即过去,夕即将来,这句话是说,现在知道了道理,那么就让过去做错的事情就过去吧,从现在开始就按照“道”来做.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对于《论语》里这句的解释有多种解释:

《论语》这篇讲的是 里仁.‘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唯有仁者爱人,这就是他一辈子奔走呼号的政治理想.可见孔子诸侯能否采纳他的仁政很是看重.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的这个‘闻’字,这里的闻指的是:出名 被统治者重用.
孔子刚说完 “朝闻道,夕死可矣”似乎觉得还不能够说服众门人,于是乎接着说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为足与议也” 这‘道’字就出在这里.
“士志于道”中的’道‘跟“朝闻道”是一样的意思 这里的 道 指的是政治理想即 仁政 .
综合上述 ,我们可以 很容易的就知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说的是:如果在一个国家里,如果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了一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在这里绝对不能简简单单的把“闻道”二字看作等闲的“明白道理”那就未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这句话被排在三个“不亦”总纲之后,是《论语》的第一条.所谓“闻、见、学、行”“圣人之道”,首先要“闻其道”.道不闻,则无由“学、行”.然而,就这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熟悉的话,却经常被解释成类似“早上闻“道”,晚上死了也值得”.如果真是“早上闻“道”,晚上死了”,就算值得,也是私道,不能惠及旁人的私道,又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这些似是而非的解释流传千年和儒家、《论语》的精神是完全背离的.
其实,“死”,不是死去的意思,而是“固守”的意思.所谓“固守”,也就是“承担”.而“朝、夕”,不是单纯的“早晨、晚上”,而应该从“天、地、人”三个角度来考察.从“天”的角度,代表了时间上的“开始、最后”,从“闻其道”开始,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从“地”的角度,代表了“东方、西方”,也代表了整个天下所有的地方,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从“人”的角度,最大的承担就是生死的承担,所谓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从这三方面去理解,才是真知道“朝、夕”.
原来的断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由于古文都没有标点,因此断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千古以来被惯用的这个断句,就把“死”当真的死了.而从上面的分析知道,这“死”是“固守”、是“承担”,相应的断句就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其实,里面的“道”字是可以省略的,因为整部《论语》就是说这圣人之道和行圣人之道,省略“道”并不会影响理解,“朝闻夕死”,这更符合古汉语的语气.光“闻”不“死”,是不能行圣人之道的,只能是口头玩意,而历史上的腐儒们,最大的弊病就是光“闻”不“死”,这“死”,是“固守”、是“承担”,而要“固守”、“承担”,就必须“死心塌地”、“痴心不改”,偷心不死,是不可能行圣人之道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
把‘道’理解为‘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不是这样的解释,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早上知道了道的意义,那晚上死了也值得了.这里的道不是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而是一直以来执着追求的东西,忽然发现不那么重要,这不是要人得到,而是要人放下.这里的道是没有欲望.

早上明白了道理,下午即使死了也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