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宫博物院的问题1.全文说明什么对象?2.课文重点介绍什么对象?3.5-8自然段的重点是什么?抓住什么特点描写?4.5-8自然段是采用什么顺序?5.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重点描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2:34:05
关于故宫博物院的问题1.全文说明什么对象?2.课文重点介绍什么对象?3.5-8自然段的重点是什么?抓住什么特点描写?4.5-8自然段是采用什么顺序?5.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重点描写?

关于故宫博物院的问题1.全文说明什么对象?2.课文重点介绍什么对象?3.5-8自然段的重点是什么?抓住什么特点描写?4.5-8自然段是采用什么顺序?5.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重点描写?
关于故宫博物院的问题
1.全文说明什么对象?
2.课文重点介绍什么对象?
3.5-8自然段的重点是什么?抓住什么特点描写?
4.5-8自然段是采用什么顺序?
5.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重点描写?

关于故宫博物院的问题1.全文说明什么对象?2.课文重点介绍什么对象?3.5-8自然段的重点是什么?抓住什么特点描写?4.5-8自然段是采用什么顺序?5.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重点描写?
1.故宫博物院
2.太和殿
3.太和殿.外观(规模庞大)内部装饰 方位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4.逻辑顺序
5.(1)是故宫最大的殿堂(2)7自然段的第一句话(3)8自然段第一句话
好巧,我们老师昨天刚讲完这篇课文 答案正确率百分之99.9 ( 不排除错误的可能,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开一下玩笑~

求故宫博物院教材全解 【学习导引】
同学们,大家到过北京吗?你知道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紫禁城吗?这是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生活过的“皇宫”,是集我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建成的宏伟建筑群。中国人进去参观,无不为自己的祖先有如此聪明才干而骄傲;国际友人前来游览,无不惊呼中国人的非凡创造力。这个古建筑群,正像课文开头所讲的:“整个宫城……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

全部展开

求故宫博物院教材全解 【学习导引】
同学们,大家到过北京吗?你知道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紫禁城吗?这是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生活过的“皇宫”,是集我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而建成的宏伟建筑群。中国人进去参观,无不为自己的祖先有如此聪明才干而骄傲;国际友人前来游览,无不惊呼中国人的非凡创造力。这个古建筑群,正像课文开头所讲的:“整个宫城……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若让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在每间房住一夜,则要到27岁时才能住完这9000多间。如何把世界上罕有的这个古建筑群用不到四千字的文章介绍给读者,是需要费一番功夫的。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来游览一下世界著名的“故宫博物院”。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字词。
2.学习本文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顺序,体会这类说明文的条理性。
3.了解故宫博物院这一古代建筑群的概貌和特色,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背景资料
1.作者:黄传惕,湖南省平江县人,1934年生。从小喜欢看书。初中毕业于湖南平江湘北中学,高中毕业于湖南长沙衡湘中学。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1954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广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现在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编辑。
2.故宫,又称紫禁城。“故”是“过去的”意思。“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建成于公元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距今已有570多年的历史。自明代第三个皇帝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到清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这里先后居住过明代14个、清代10个皇帝。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曾一度占领过这座皇宫。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4年“前朝”三大殿辟为古物陈列所,1925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
这座我国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民族风格,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解放为止的一百零九年,这座紫禁城,根本没有认真修缮过。废除帝制后,“故宫的玉器、瓷器、字画等等古文物,历经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以及包括我在内的监守自盗,残剩下的是很少了”(溥仪语,见《我的前半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2年至1958年的7年间,政府已为故宫花了五百余万元的修缮费和装置费用。仅计算从故宫清除的碴土,就有25万立方米,其体积相当于宽2米,高一米的一条京津公路。
溥仪1959年参观过故宫后惊叹:“我在这里发现了不少解放后又经博物院买回来或是收藏家献出来的东西。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经我和溥杰盗运出去的,现在又买回来了。”(《我的前半生》)人民政府不仅修缮了古代建筑,而且整理、征集、修复了大量珍贵文物,举办了各种陈列展览。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三大殿、后三宫、养心殿、西六宫等处,仍然保持着宫廷历史原貌,陈列着帝后各种用具和陈设品。其他宫殿设若干专馆,陈列着宫廷珍藏的珍宝,古代绘画、青铜器、陶瓷器、工艺品以及钟表等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
二、课文剖析
1.重点精讲
课文以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作为重点:
正是因为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殿堂、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所以作者进行的重点介绍。在介绍太和殿的方位、外观、内部装饰以及功用时,运用了空间顺序进行详细介绍。这样,读者既对故宫的“心脏”——太和殿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又能够由点到面,对故宫的整体特点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所以,后面虽然对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等建筑一笔带过,但读者因此而获得的鲜明印象并不会模糊。文章最后一段写在故宫北门对面的景山高处望故宫,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对这“宏伟的建筑群”“和谐统一的布局”发出惊叹,既呼应前文,同时也正是读者此时的由衷感受。
2.写法精讲
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注意到:
(1)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武英殿、文华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延”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总说和分说相结合。在逐一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然后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对这个建筑群总体和局部的特点,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故宫中的每个宫殿也有它的总体构造和组成部分,课文一般也是按先总后分、先外后内的顺序加以介绍,即先写它的外观,再写它的内部装饰、陈设,有的接着还介绍它的用途,说明它的象征意义。
3.难点精讲
本文的难点是介绍时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
(1)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整体内容要两相照应。
文章很讲究整体结构,说明文也不例外。特别是介绍项故宫这样庞大的古代建筑群,要清晰明白的介绍给读者,文章的题目就不容忽视。要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个整体感,文章的题目必然首当其冲。这类文章以说明对象作为题目,题目越明白具体,文章的内容及整体结构越要与其相吻合。
(2)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要强调统一、自然。
占地72万平方米,房屋就有9000多间的故宫,如果说明过程中没有一个恰当的顺序,如此庞大复杂的建筑群就会如一堆乱麻,很难找出一个头绪。作者恰如一个极富经验的导游,依着故宫的整体布局顺序,以紫禁城的中轴线自南向北带领我们读者游览,也就是采用游览的顺序,以人们自南向北的游踪逐一介绍。
(3)说明建筑区一般采用游踪写出其空间顺序,说明一幢建筑物,说明顺序也必须依照空间结构安排顺序。这种安排一般也采用参观者的“游”和“览”的顺序:由远及近、自外到内、从前往后、从高到低、由下往上;或者顺着观者视线由下而上等。总之,空间顺序的起止要自然合理。
(4)说明过程中材料的详略安排。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必须讲究详略;比较复杂的说明文,也必须注意详略。对于说明文来说,重点部分就是能突出的说明对象特征和本质的部分。对于故宫来说,结构复杂,百景千形,美不胜收,要安排好,很不容易。作者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写“博物院”;而在说明“故宫”时,也不平均用力。详写“前朝”,略写“内廷”。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读课文,借助字典扫除字词障碍;二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读完全文可以让学生画一张简易图,这样有助于理解课文。三读课文,要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的部分。最后,反复朗读描写性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展训练】
关于《故宫博物院》(黄传惕)
《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曾经配上音乐,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节目中播出。播出以后,不少听众要求重播,并且建议将稿件交报刊发表。正好这时候《地理知识》杂志准备开辟“旅游地理”专栏,要去了这篇稿件,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号上刊载了,题目就叫《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根据这篇文章删改的。
由于《故宫博物院》最初是为广播写的,所以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特点方面考虑较多,对说明文的一些基本要求,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略适宜等,比起书面文章来要求就更严一些。书面文章,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停下来研究,还能借助于图表,广播却是一听而过,无法中途停顿。下面谈一点我写《故宫博物院》前后的一些情况。
我正式动手写《故宫博物院》是在1979年夏天,但是开始酝酿写这篇文章,却是在头一年的秋天,在写另一篇文章《天安门颂》的时候,我翻阅的有关天安门的资料,大都是和故宫连在一起的。天安门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是皇帝“金风颁诏”的地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从这里出入。站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月台上向北眺望,故宫的重重殿宇,一直铺向景山的万春亭,在湛蓝晴空下,闪耀着一片金辉,给人以壮美、雄伟的感觉。这就激起了我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在首都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紫禁城。”《故宫博物院》开头的这三句话,就是在这时候逐渐形成的。
写文章最怕缺乏资料,没什么可写,但写故宫正好相反,常常为资料丰富、景物众多而发愁。人们介绍故宫,常常举出三个引为骄傲的“九”,这就是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要写故宫,真有点像俗话说的:“老虎吃天,不知从哪里下口。”记得我第一次游故宫,是从神武门进去的,一到里面就转了向。以后虽然也多次到过故宫,但对什么中路、东路、西路、外东路、外西路,一些殿宇的位置、陈列,也还是记不十分清楚。我想,写故宫,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把故宫的面貌,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功能等,向听众和读者交代明白,不要让人像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的那样:“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所以我首先选定一条明确的线路:从南到北,基本上沿着中轴线前进。从天安门往里,一直走到坤宁宫,然后折向西路,从养心殿到储秀宫〈编者注:课文里介绍养心殿和储秀宫的这部分文字已删去〉,往东再返回中轴线上的御花园,出神武门到景山。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加以分述综合。如:出保和殿后,在小广场稍作停顿,总结“前朝”,简介“内廷”。在这同时,还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人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比较清晰明了。
选择线路,也就是确定重点的过程。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后三宫”,特别是其中的太和殿,无论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在紫禁城中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很多方面都能大做文章。这是没有争议的重点。养心殿虽然不在中轴线上,但它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清朝后期,地位并不亚亏太和殿。可这些重点,到底在文章中占有多大比重,重点与全局,重点与次要部分怎样处理,详、略、取、舍,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最后采用了拍影片的手法,运用全景、过渡和特写镜头,再借鉴绘画技巧,工笔和写意并用。文章的开头两段是全景,给人以故宫的历史、地理概貌。再从午门和太和门过渡到紫禁城的中心,把镜头对准太和殿,从各个角度拍摄,用工笔重彩描绘,连白石台基一起,用了将近八百字,占了整个文章字数的四分之一还多,养心殿也用了三百多字。但另一方面,有些重要建筑物,只是一笔带过,有的甚至一字未提。如:作为紫禁城正门的午门,只用了十几个字。连门前的铜狮也只用了二十多个字。保和殿后的云龙阶石,乾清宫门前的乾清门,初稿都写进去了,但最后为了保重点,不致岔开主线,也“忍痛割爱”,一字未留。我觉得,写故宫这样庞大繁复的建筑群,一定要处理好详、略、取、舍关系,特别是要能略,更要能舍。不略不舍,就只能变成流水帐。
采写《故宫博物院》时,我看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就越感到它的意义和价值。故宫和长城等伟大的建筑一样,表现了我们民族伟大的创造力。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古建筑专家单士元说:“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无数国外游人为紫禁城特有的魅力所倾倒。美国的基辛格每次来北京,几乎都要到故宫参观。他对人说:“到北京不看故宫和天坛,等于没有来。”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愈来愈感到,写故宫,光是说清楚,满足于起码的要求,太不够了。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客观介绍,而应该贯穿一种思想——加深对祖国的爱;体现一种精神——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增强一种感情——民族的自豪感。《故宫博物院》不是一篇抒情散文,不能离开景物做很多抒情描写,但它应寓情于写景之中,把感情溶入字里行间,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湛蓝的天空下,它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殿顶,显得格外辉煌……”这是对太和殿外形美的描绘,也是对古代劳动者的歌颂和古代文明的赞美。“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这种感情表达就更为强烈了。
写《故宫博物院》,我的感情基调是爱和赞颂,着眼对建筑文物的精美,劳动人民的智慧,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故宫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明清两代先后有二十四个皇帝和一个女皇盘踞在这里,对他们我是憎恨和揭露。在太和殿的一段里,我描绘了多姿多态的龙,同时也没有忘记揭露那些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在养心殿一段中,我用了一段带有鲜明色彩的贬义词,表达对祸国殃民的那拉氏慈禧的痛恨。

收起

1.故宫
2.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