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贡献(简单介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1:12:16
邓小平的贡献(简单介绍)

邓小平的贡献(简单介绍)
邓小平的贡献(简单介绍)

邓小平的贡献(简单介绍)
“文化大革命” 结束之后,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怎么走?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历史选择和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并作出了初步回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也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从理论方面来说,邓小平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邓小平系统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态度.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这是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上,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作出的哲学阐释.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通过矛盾的特殊性发生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普遍性与各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相结合,本身就是一种普遍真理.邓小平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还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们党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原理的认识,明确了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其二,邓小平坚持并捍卫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邓小平在毛泽东思想建立和发展的各个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都坚定地站在毛泽东思想立场上,坚决捍卫毛泽东思想.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毛泽东辞世以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作用受到了来自“左”和右两个方面的严重挑战和威胁.“左”的威胁主要是“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两个凡是”的错误在于它“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为了克服“两个凡是”的影响,邓小平要求重新恢复“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针对来自右的威胁,即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邓小平明确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核心就是反对党的领导,而没有党的领导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所谓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要中国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根据自己的经验,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面对“左”右两种错误思潮,邓小平领导全党坚决给予了回击,捍卫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延续.
  其三,创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认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从实践方面看,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邓小平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中国跨进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知道,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曲折.各国共产党人都在思考曲折的原因.我国从1958年至1978年的二十年间,经济发展缓慢,“文革”十年又对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这种状况,迫使我们冷静下来,对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未来进行严肃的思考.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的邓小平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寻找失误的根本原因,实事求是地认识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途径,敏锐地洞察时代新变化,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正是从对历史与现实、时代与国情的全面考察中,邓小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进而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墨守陈规转到全方位改革这样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其二,邓小平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道路.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不断改革的社会.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并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由于体制的僵化,缺乏生机活力,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曾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分析,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他的这一思想后来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文革”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邓小平以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政治勇气,提出实行全面改革.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蓬勃生机.
  其三,邓小平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经济体制上“左”的观念束缚,使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国初期,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我们逐步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地说,这种体制在当时条件下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体制中某些统得过死的弊端便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再加上后来又把发挥市场作用、发展商品经济的种种正确措施当成“资本主义”来加以反对,使得经济体制方面过度集中的问题不仅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发展得越来越突出,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正是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从1979年开始先后十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等等.正是根据邓小平的这一系列科学论断,党的十四大才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而解决了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呈现出更好更快的迅猛发展势头.